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和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合稱: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是中國科學院創新三期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重要建設項目,是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典型海洋區域特色和學科背景,是我國基于海洋科學研究的真正海洋觀測臺站。觀測海域分布于我國北自鴨綠江口、南至舟山外海的廣闊海域;主要觀測區域包括以大連獐子島為核心的北黃海海域、以榮成楮島為核心的榮成外海海域、以青島靈山島為核心的青島外海海域、日照外海和三山島外海、以花鳥島為核心的長江口至舟山群島外海海域等,共四個核心觀測海域,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是具有全面調查功能與專項研究功能的開放性海洋科學觀測研究網絡。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配置的主要觀測設施類型涵蓋10米直徑的大型綜合觀測浮標系統、3米直徑的綜合觀測研究浮標系統、2米直徑的常規觀測研究浮標系統、船型觀測浮標系統、小型水質浮標、自容式垂直剖面觀測浮標、座底式綜合觀測潛標系統、自動氣象站觀測系統和專業科研調查船。主要進行海洋氣象、水文物理、水質參數的長期、定點和斷面觀測。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立足于中國北部、東部開闊海域,構建集定點觀測、斷面觀測、應急觀測多種觀測方式于一體,水面觀測、水體觀測、海底觀測和空間觀測多角度觀測范圍相結合,利用浮標、潛標、船舶、氣象站、遙感等觀測技術,構建我國近海標準研究調查斷面,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大面海洋觀測網絡,實現近海海洋環境多參數的連續、實時獲取,使其成為一個兼有全面調查功能與專項研究功能的開放性研究平臺;高度開放的、服務于全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試驗場;海洋科學人才的培養基地和面向大眾的科普基地。
黃海海洋綜合觀測研究站建設歷程:黃海海洋綜合觀測研究站(簡稱“黃海站”)始建于2007年,隸屬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重要成員之一;本著“邊建設、邊觀測、邊示范服務”的原則,2007年在北黃海完成第一套海底觀測潛標的布放,同年完成獐子島陸基站的建設;2008年完成以浮標觀測方式為主的海洋觀測區域的論證,2009年5月28日在北黃海海域完成第一套垂直剖面觀測浮標的布放,標志著黃海站全面建設、運行的開始,2010年完成榮成楮島陸基站建設和海上觀測浮標的布放,2011年完成青島靈山島和日照外海的浮標布放,2012年完成青島主陸基站的建設并正式掛牌投入使用,黃海站先期建設全面完成,進入運行階段。長期以來,黃海站為海洋科學研究和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持和數據產品服務。
東海海洋綜合觀測研究站建設歷程:東海海洋綜合觀測研究站(簡稱“東海站”)始建于2007年,是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重要成員之一;2007年10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召開東海海洋綜合觀測研究站建設論證會,標志著東海站建設正式拉開帷幕。2008年5月,完成東海擬布放海域的相關探測工作,基本掌握了該海域海底地形、地貌以及水深等信息。2008年5~9月,完成了東海站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和論證。2009年8月,完成了東海站十米綜合海洋觀測浮標系統在浙江舟山嵊山島以東海域順利完成布放,開始實時數據觀測,2009年12月,東海站陸基支撐系統初步完成建設并開始試運行。2012年6月,先后與上海海洋氣象臺和浙江省舟山市氣象局完成東海站浮標系統實時觀測資料共享合作事宜協議,實現東海海域觀測浮標實時資料共享。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先后完成了上海崇明島海域觀測浮標、花鳥島海域觀測浮標系統和花鳥山自動氣象站的建設,標志著東海站建設的全面完成,進入運行階段。
黃東海站建站初期,海洋所專門成立能力建設辦公室和項目經理部負責兩個臺站的建設與試運行。至2012年,黃東海站由所級公共技術服務與管理中心的中心辦公室全面負責運行,采用項目運作管理體制。至2018年5月,海洋所支撐體系進一步優化調整,成立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全面負責黃海站和東海站兩個臺站的建設與拓展,劉長華任站長,賈思洋任副站長,黃、東海站的建設重點確定為發展觀測陣列,加強水體剖面的原位監測/觀測能力;臺站的管理、運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長期以來,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獲取的定點-長時間序列-連續海洋基礎觀測數據資料,為區域海洋科學研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未來,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將在新的起點,繼往開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以深入支撐重大科技創新活動、密切結合科研工作者需求為第一要務,開放共享,在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