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況簡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我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70多年來在我國海洋基礎研究領域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引領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目前仍然是我國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海洋研究機構之一。

  研究所擁有實驗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海洋環流與波動、海洋地質與環境、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5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以及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生態養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洋生物制品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牽頭組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2個功能實驗室,設有學會聯合辦公室、文獻信息中心、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公共技術中心、海洋科學大數據中心、海洋觀測網絡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7個研究支撐單元。西海岸新區園區建有科考船岸基支撐平臺,江蘇南通建有中科院長江口生態站,位于青島市古鎮口核心區的中科青島科教園及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建設中,首批集中教學研究生已于2021年成功入駐。

  研究所目前有在編職工7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00余人,兩院院士3人,博、碩士生導師170余人,在讀研究生500余人,在站博士后120余人。設有一級博士學位點3個,二級博士學位點9個,碩士學位點10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個和海洋科學、水產2個博士后流動站。

  建所70多年來,海洋所在我國海洋科技主要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中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性的貢獻,取得1900余項科研成果,共發表論文140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6400余篇),出版專著280余部;授權發明專利1700余件。

  研究所高質量建設運行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形成全海域可達、全海深探測、全要素獲取、全鏈條保障的綜合探測體系;系統構建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建設15米地面衛星接收系統,在西太平洋建成20套潛標組成的國際上最大規模的科學觀測網,組成“四站四網”協同觀測體系;不斷完善面向海洋樣品全基質的系統測試平臺,涵蓋水體、沉積物、巖石、生物體,形成“南北雙核,五地七所”的共享體系;建設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匯聚海洋衛星遙感、航次調查、浮潛標和數值模擬等多源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庫和數據共享交換門戶系統,開展人工智能模型訓練,融合大數據技術,開發綠潮、風暴潮、溢油監測預警數據產品。 

  近年來,海洋所圍繞“海洋強國”及“一帶一路”,積極致力于深海技術裝備研發、深海研究體系建設及深海極端環境與戰略性資源探索的先導性研究。以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為代表的科考船隊,承擔了一系列重要的海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獲取了一大批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深海探測技術及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使我國有能力真正走向深海大洋。同時,依托從近海到深海,從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印度洋的科學考察研究,海洋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海洋所南海路園區航拍

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科考船碼頭航拍

  未來,海洋所將繼續圍繞“海洋強國”戰略目標,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以及對中科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要求以及中科院黨組決策部署,牢記作為“國家隊”“國家人”,必須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堅守“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把服務國家戰略、國家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海洋領域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根本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真正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歷史擔當和時代擔當,為早日實現海洋強國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亚洲黄色色网站性爱